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彼得·伯格
  • Peter Berger
作者介绍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 1929-2017)是一位美国社会学家,以其出版于1966年的著作《现实的社会建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而闻名。

伯格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二战后不久移民到美国。他于1949年从瓦格纳学院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继续在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学习(1950年获得硕士学位,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

1955年和1956年,他在德国巴德波尔福音派学院(Evangelische Akademie)工作;1956年至1958年,伯格在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担任助理教授;从1958年到1963年,他是哈特福德神学院(Hartford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副教授。后曾先后在新社会研究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和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担任教授。自1981年以来,伯格一直担任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和神学教授,并自1985年兼任经济文化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Economic Culture)所长。

彼得·伯格一生著述颇丰,独著、合著、编著的著作有几十本,其中不少书籍都被翻译成中文。比如《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主题与变奏》(2015)、《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2014)、《疑之颂:如何信而不狂》(2013)、《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2005)、《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2004)、《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再发现》(2003)、《资本主义革命》(1993)、《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1991)、《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1991)、《人生各阶段分析》(1990)、《现代化与家庭制度》(1990)、《飘泊的心灵;现代化过程的意识变迁》(1985)。

彼得·伯格早期对知识社会学贡献卓著。他的《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这本书在1998年国际社会学协会票选20世纪最著名的100本社会学著作中排名第五位。他是舒茨的学生,其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视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其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千所说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作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这一常识性道理。

当然伯格最重的贡献还在于其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他曾经是一位宗教世俗化理论的旗手,曾经宣称21世纪将是全球世俗化的世纪。但是到了1999年,彼得·伯格又承认世俗化的理论是错误的,并掉转枪口开始批判世俗化理论,而开始成为宗教神圣化的鼓吹者。这种转变一度成为宗教学界的研究话题。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魏德东博客的消息,2008年5月29日,彼得·伯格教授曾经到访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了题为“宗教社会学:方法与问题”的演讲。
主要作品
相关资料
视频资料
权利人
Laura Gross
中文简体代理
安德鲁北京:Jackie    
T:+8-10-82504106 
E:Jhuang@nurnberg.com.cn
中文繁体代理
安德鲁台北:Whitney 
T:+886-20-25798251 
E:WHsu@nurnberg.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