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遗民、疆界与现代性:汉诗的南方离散与抒情》(1895-1945)
  • Yi Min, Jiang Jie Yu Xian Dai Xing
  • 图书类型:人文历史\学术      浏览次数:988
  • 作者:Gao Jia Qian
  • 社:联经出版社

    代理公司:ANA

    出版日期:2016.09.13

        数:568页(平装\单色印刷)

    审读资料:样书\部份样章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关注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期中国境外的「南方」书写

19世纪以降中国东南沿海华人移民海外已经蔚为风潮,乙未割台、辛亥革命,以迄抗战军兴更让许多别有政治、文化怀抱的士子文人也参与了这一行列。他们漂泊离散,仕隐进退之间,写作的境外汉诗,勾勒了繁复的文学播迁轨迹,亦辩证政治/文化遗民的精神处境。

从台湾、广东到香港;从新加坡、马来半岛到苏门答腊,他们藉由文化、宗族和经济的纽带,将渺远的唐山化为一处处在地的「现场」,竟然也形成无远弗届的疆域──一种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不能想象的「想象的共同体」。这是地理空间意识的变异与重塑,也是汉诗的越界与生产。汉诗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作为士人文化心灵的寄托与投射,汉诗因此成为一代流亡知识分子铭刻历史嬗变,见证家国离散,辩证现代性最重要的文学实践。

《遗民、疆界与现代性:汉诗的南方离散与抒情(1895-1945)》是学者高嘉谦考察19世纪以降,面对世纪的新旧交替,殖民与西学冲击,在中国南方、台湾与南洋的诗人群体的离散际遇。从他们写于境外的汉诗创作,探究一个政治/文化遗民的精神处境及汉诗文类的越界与现代性脉络。

汉诗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作为士人文化心灵的寄托与投射,汉诗因此成为一代流亡知识分子铭刻历史嬗变,见证家国离散的重要文学实践。尤其经历乙未、辛亥两次政治巨变,士绅百姓大规模迁徙,文化与文学的播迁轨迹尤其繁复,汉诗的流动与生产由此构成理解与辩证现代性最值得注意的文学形式。

汉诗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国土疆界,从明清使臣、商贾的朝贡外交、贸易网络,甚至更早的僧人、儒者的文化交流,促成中国边境之外的汉字文化圈和汉字文化流动的区域──朝鲜半岛、日本、琉球、越南、台湾、新马,都曾经有过汉诗蓬勃发展的生态。本书着眼于19世纪后期以降的文人跨洋出境,更大的意义是在「域外」或「境外」的位置上,突出一个汉诗写作的意义和谱系。作者高嘉谦处理的时间跨度,始于一八九五年的乙未割台事件,收束在日军投降、二战结束的一九四五年。前者从近代中国第一批遗民的诞生展开论述,后者以战争期间南来作家郁达夫的失踪死亡,做为流寓诗学一个暧昧的结束或再生产。

此外,《遗民、疆界与现代性》关注的现代性面向,将放在时间和离散两个部份。前者陈述了帝国覆灭、国体肇新,殖民体验、都市化和文化与语言变革等等巨变,将中国及东亚周边导入现代化的线性时间。除了时间感,本书强调的现代性视域,另指向空间地理变异的体验。

本书勾勒的脉络,在于提出从中国境内到境外,一批传统教养的士人阶层,在纷乱时局内的离散际遇,以及透过汉诗展现的主体经验。本书将透过遗民、离散、境外等关键的几个概念范畴,去开展二十世纪汉诗写作呈显的现代性的种种可能。第一章讲述晚清以降,士人投入古典诗学的写作与论述。第二章从甲申、乙未与辛亥,遗民应世进退的三个历史时刻切入,讨论遗民与诗处理时间的形式。第三章清楚描述一个区域文学的可能规模,清理流寓类型与离散概念。第四章试图论述台湾汉诗谱系与遗民诗学的结构性起源:弃与地方意识的影响。第五章讨论陈伯陶、《宋台秋唱》与香港遗民地景,重新反思遗民身份的「发明」和「自我确认」,同时揭示民初香港离散诗学的重要特征,殖民地里想象与重申的遗民空间。第六章论述了康有为的南洋忧患。第七章叙述文人邱菽园的文人品味及文化资本积累而成的文学空间,最大的意义在于建构了一个中国、台湾、香港与南洋区域之间的汉诗人交游的网络。第八章是从南来文学的场景,描述文化遗民面对的现实飘零与时空错置。总结前面几章的讨论,提出文学现场的观察。汉诗写作、境外迁徙、遗民认同,三者构成的意义,连结到一个二十世纪汉文学播迁的区域客观现实,补强了文学史看不见的「现场」。
相关资料

目录:

序/开往南洋的慢船/王德威
导论
第一章:汉诗的文化审美与南方想象
绪言
第一节 从汉诗想象「文化遗民」
第二节 汉诗的文化意识与历史际遇
第三节 南渡与南方的迁移
第四节 汉诗与境外南方
第五节 各章内容和研究文献说明

第二章:遗民、诗与时间的叙事
第一节 遗民的三个历史时间:甲申‧乙未‧辛亥
第二节 抒情技艺与诗史显像
第三节 流亡诗学与异域飘零
第四节 儒家诗学与殖民地风雅
第五节 遗民之死与诗的鬼域

从台湾、广东到香港:遗民与殖民的诗学辩证
第三章:写在台湾内外:丘逢甲与汉文学的离散现代性
第一节 写在境外
第二节 流寓与离散类型
第三节 汉文学的地域与空间
第四节 乙未割台与地理诗学
第五节 从台湾到广东:流亡的文学现场
第六节 从潮州到南洋:文教舞台与诗学空间的建构

第四章:殖民与遗民的对视:洪弃生与王松的弃地书写
第一节 弃的原点:从乙未割台说起
第二节 游走殖民空间的「地方」感
第三节 反空间的废墟意识与主体精神
第四节 反居所的遗民空间与生活拟像
第五节 汉诗的公共空间与抒情变奏

第五章:刻在石上的遗民史:陈伯陶、《宋台秋唱》与香港避地景观
第一节 地域文化与遗民空间
第二节 宋王台:遗民与遗迹
第三节 石头与诗:《宋台秋唱》的避地论述和抒情诗学
第四节 画与诗:「宋王台秋唱图」的地景图绘

从新加坡、马来半岛到苏门答腊:离散、流亡与地方诗学
第六章:诗、帝国与孔教的流亡:康有为的南洋忧患
第一节 逋客与南洋汉诗
第二节 十死身:创伤意识及其症状
第三节 绝岛与帝国
第四节 孔教与华人文化意识

第七章:流寓者与诗的风土:邱菽园的星洲风雅
第一节 南来、汉诗与马华文学
第二节 跨境的遗民风雅
第三节 诗、感官与风俗
第四节 声音、风土与地方色彩

第八章:现代性的骸骨:许南英与郁达夫的南方之死
第一节 两代诗人之死
第二节 欲望之躯:郁达夫的最后旅程
第三节 乱离之身:许南英的自我流放
第四节 诗与骸骨的重影
第五节 南方的回声

结论:离散汉诗与消失的美学

征引、参考书目
文人流动与历史记事年表(1895-1945
后记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