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视觉、性别与权力: 从刘吶鸥、穆时英到张爱玲的小说想象》
  • Shi Jue、Xing BieYu Quan Li
  • 图书类型:人文历史\学术      浏览次数:763
  • 作者:Liang Mu Ling
  • 社: 联经出版社

    代理公司:ANA

    出版日期:2018.10.18

        数:544页(平装\单色印刷)

    审读资料:样书\部份样章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刘吶鸥的可视化小说为何会从台湾登陆到上海租界?

穆时英如何运用小说可视化表述,表现上海贫富悬殊的半殖民地处境?

张爱玲又如何以这种方法对传统和现代中国做出观察与反思?

 

小说作为现代中国人想象、叙述「中国」的开端,由梁启超提倡「新小说」起,经历了过百年的变化。不论在形式或内容上,小说的种种改变均与现代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息息相关。王德威在一九九三年提出关注「想象中国」的议题,思考国人怎样通过小说这种叙事模式去想象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视觉、性别与权力:从刘吶鸥、穆时英到张爱玲的小说想象》一书中,作者梁慕灵以「视觉性」的角度,审视小说另一种想象中国的方法,目的在于重现当时在殖民地台湾和半殖民地上海中成长的新一代作家,他们「想象中国」的「新」角度,并重点分析刘吶鸥、穆时英和张爱玲的小说,观察这些小说怎样以「视觉」的方式来想象中国,这种方式又如何反映和形塑中国的现代经验。

三○年代兴起于上海的新感觉派当中,刘吶鸥和穆时英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可视化表述特征。这种小说表述模式并不是完全由中国本土文化场域所孕育,而是刘吶鸥这位台湾人经过迂回的路线引入。这种新的小说表述模式带来了新的想象方法,原因在于它是经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到本土化的复杂过程而生成。《视觉、性别与权力》探讨穆时英和张爱玲怎样改造和「模拟」「殖民者凝视」,表现出新一代对「现代」中国的想象。梁慕灵认为刘吶鸥、穆时英和张爱玲三位作家的「模拟」策略,由于时代和位置的不同而显出差异,但是这种「模拟」并不是纯粹的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显示的是有别于主流的「另一种」想象中国的方法。本书关注上述三位作家在小说、电影、理论和翻译方面如何展露一种新的想象模式,他们为中国现代文学场域引入并创造了「另一种」的想象中国的方法,显示了中国现代小说在现实主义的陈述模式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模式以外,尚有其他方式去构想和建筑现代中国。

《视觉、性别与权力》辑一以翻译和视觉性的角度讨论刘吶鸥、穆时英和张爱玲三位作家的小说创作。第二章首先探讨曾经历日治时期的台湾作家刘吶鸥,其富有殖民地色彩的成长背景,使这位台湾作家的作品具备多元现代性的特质,包含了欧洲、日本、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语言和文化特征。第三章讨论中国三○年代兴起于上海的新感觉派,当中刘吶鸥和穆时英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可视化表述特征。第四章讨论了刘吶鸥、穆时英和张爱玲的小说怎样以「电影可视化表述」去想象他们心目中的中国。第五章则探讨中国三、四○年代兴起的现代主义思潮,如何为中国现代文学场域引入了具有殖民主义文学特质的小说,当中的视觉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刘吶鸥、穆时英和张爱玲的小说。

辑二以张爱玲为研究焦点,从性别、视觉、离散及地域的角度讨论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独特性。第六章以记忆为题,探讨在张爱玲整个小说创作生涯中,具有传承经验作用的「讲故事」叙述模式的衰亡过程,以及这种模式衰落以后,张爱玲的小说如何转化成「小说」模式的经过,从而思考当中记忆与历史的关系。第七章探讨张爱玲的电影剧作如何一方面采纳通俗剧模式,另一方面却以不同的「技巧」去逐步改变观众/读者对这一模式的渴求。第八章关注张爱玲作品如何表现她心目中的香港。第九章以离散的角度讨论张爱玲后期小说的风格。第十章则以离散及女性自传体小说的角度,讨论张爱玲后期作品的特色和意义。
相关资料

目录:

第一章 想象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辑一

第二章 混种文化翻译者的凝视──刘吶鸥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引入和转化

第三章 由翻译到「模拟」──刘吶鸥、穆时英和张爱玲小说的「视觉性」

第四章 刘吶鸥、穆时英和张爱玲小说「电影可视化表述」的确立、本土化与改造

第五章 性别观看与殖民观看──从穆时英到张爱玲小说的「视觉性」变化

辑二

第六章 从「讲故事」到「小说」──张爱玲小说中的记忆转化

第七章 「反媚俗」──张爱玲电影剧作对通俗剧模式的超越

第八章 他者‧认同‧记忆──张爱玲的香港书写

第九章 张爱玲的离散意识与后期小说风格

第十章 张爱玲后期作品中的女性离散者自我论述

第十一章 终章

附录

参考书目

论文初出一览

致谢后记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