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儒家后习俗责任伦理学》
  • Ru Jia Hou Xi Su Ze Ren LunLi Xue
  • 图书类型:人文历史\学术      浏览次数:677
  • 作者:Lin Yuan Ze
  • 社: 联经出版社

    代理公司:ANA

    出版日期:2017.04.21

        数:352页(平装\单色印刷)

    审读资料:样书\部份样章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学者林远泽最新论著,参酌批判理论的道德发展理论版本
阐明儒家做为一种后习俗责任伦理学,
如何能在结合正义与关怀的仁学基础上,
提出以正名论的道德文法学,建构礼治社会的实践理想。


《儒家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理念》透过道德发展理论的知行同轨论与自然法平行论假设,厘清儒家工夫论与天道论的理论内涵,也同时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做出文化病理学的诊断。它尝试说明,中国文化在以往产生启蒙辩证的回退(两汉),以及启蒙未竟完成之停滞现象(宋明)的原因。希冀最终能指明,儒学做为以人伦常道建构礼治社会的实践哲学,其能重启中国文化之现代发展的理论潜能何在。

儒家在两千多年前,以批判习俗道德、追求社会革新的姿态,站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但曾几何时,它在今日却普遍被进步的知识分子与年轻学子,视为是传统守旧的文化毒瘤。儒家诉求重构社会体制的批判动能如今安在?探讨儒家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理念,即是试图阐明,儒家具有何种批判的潜能,以至于他们在诉求超越习俗道德之后,还能负责任地提出应如何重构社会体制的理想蓝图。《儒家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理念》并不是为传统儒学申冤而写的辩护状,而毋宁是一封想寄给未来儒家的邀请函。透过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阐释,邀请每一位致力于推动文化革新的现代公民,站在原始儒家的批判立场上,共同面对重构当代社会体制的思考挑战。本书试图从道德发展理论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观点,阐释儒学所涵蕴的理论内容。在道德发展理论中,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观点代表道德发展的最高序阶,它主张我们在道德能力或道德人格的培养中,不仅要超越习俗伦理的观点、学会掌握依道德原则而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以能在后习俗的道德序阶发展中,达到具有依道德自律以实现人格尊严,以及依平等对待他人的正义理念建构良序社会的能力,更要求在理想性的道德诉求之外,能面对真实的生活世界,去考虑在理想上被认为具有义务正当性的规范,如何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能具有被遵循的可期待性,或实践的可应用性。

《儒家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理念》虽分成七章,但其实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阅读:第一、三、五章是重构性的第一层次,它依道德发展理论的观点,分别重构了内含在儒家心性论、工夫论与天道论中的道德理念。第二、四章则是批判性的第二层次,它依第一层次的重构,探讨儒学如何能是一种普遍主义伦理学,以及儒学在历史中的思想发展,是否及为何会发生启蒙辩证的回退,与启蒙终未完成的停滞现象。透过重构与批判,本书第六章与第七章则是建设性的第三层次,它说明以儒学的理念来看,解决当前实践哲学问题所急需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应包含哪些内涵。以至于能进一步说明,在儒家未竟实现的启蒙中,仍有哪些理念具有推动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潜能。对儒家思想进行重构、批判与建设性的后设研究,在今日似乎愈来愈必要,也愈来愈可行了。接续当代新儒家的开创性研究,当前学界对于东亚儒学以及海外汉学的研究,已经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相关资料

目录:

自序
导论
一、以人伦为常道的儒家哲学概说
二、儒学重构的道德发展理论线索
三、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普遍主义预设
 
第一章  仁义内在──道德发展理论的当代争议与儒家伦理学性格的厘定
一、道德发展理论的两性争议
二、仁义内在的儒家伦理学性格──正义或关怀伦理?
三、后习俗脉络主义的责任伦理学构想
(一)科尔伯格论义务论伦理学的责任伦理学扩大
(二)吉莉根论后习俗脉络主义的关怀伦理学
(三)对话伦理学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观点
四、罗哲海《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之贡献与不足
 
第二章  知言与知人──儒家普遍主义伦理学的行动诠释学基础
一、孔子论「知言」与「知人」的行动诠释学建构
(一)孔子论知言与知人
(二)孔子论知与行动诠释学的关系
二、孔子的一贯之道与行动诠释学的普遍性要求
(一)一贯之道的两条进路:子贡与曾子的理解差异
(二)体现于历史之伦常规范的脉络相对性
三、行动诠释学对于孟荀伦理学建构的影响
(一)孟子论「知人」与「知言」
(二)荀子论「劝学」与「解蔽」
 
第三章  内圣与外王──儒家工夫论与知行同轨论的责任判断基础
一、工夫论与实践理性的动机促动问题
二、知行同轨道的责任判断基础
三、儒家工夫论之本真伦理的定向与局限
 
第四章  人伦与常道──伦理性儒家的回退与道德性儒家未完成的启蒙
一、人伦能否为常道?
二、礼教的神圣化与伦理性儒家的回退
三、儒家伦常观点之未完成的启蒙
 
第五章  天道与性命──自然法平行论的假定与道德性儒家的宗教转化
一、儒家天道性命相贯通的自然法平行论假定
二、自然法平行论假定的道德发展理论解说
(一)道德的最终奠基与生命的终极关怀
(二)内在而超越的道德第七序阶
(三)天人合一的冥契论与对道德神学的批判
三、道德性儒家之宗教意识的理性内涵
 
第六章  克己复礼为仁──儒家实践理性类型学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重构
一、克己复礼章的诠释学争议与仁的实践理性类型学
(一)克己与道德自主性的诠释学争议
(二)复礼与社群伦理性的诠释学争议
(三)仁的实践理性类型学分析
二、克己复礼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重构
(一)仁做为后习俗脉络主义的责任伦理学
(二)克己──从根源性伦理到可普遍化的道德立法
(三)复礼──从道德自我立法到礼治的社会整合
 
第七章  礼治与正名──儒家对于政治正当性之伦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学构想
一、儒家礼治对于政治正当性的伦常奠基
(一)儒家为何没有发展出民主法治国的理念?
(二)礼治与仁的伦常性奠基
二、正名论与社会立宪的道德文法学
(一)正名论的道德文法学
(二)道德文法学的规范建构程序
 
参考文献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