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希拉里的双重生活》
  • What I Was
  • 图书类型:14+青春文学      浏览次数:755
  • 作者:Meg Rosoff
  • 出 版 社:Puffin
    代理公司:Felicity Bryan/ANA/Sharon
    出版时间:2007年
    页    数:198页
    审读资料:电子稿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孩子,你也是一个孩子,一起在我们的海边王国里。”

《希拉里的双重生活》(What I Was)可以说是一部回忆录,书中,一位老人用真实的语调缓缓地讲述着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关于那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16岁,关于那段使他念想了一辈子的动人友情。

1962年,在连续被两所学校开除后,骨子里颇有些愤世嫉俗的希拉里(Hilary)被父母送往位于东英格丽亚(East Anglia)的圣奥斯沃德(St’ Oswald)寄宿学校。他的父母指望这所以“孕育平庸文化的温床”著称的历史悠久的学校能够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用之材。来到学校后,希拉里努力营造一个使自己感到自在的氛围,但是他却越发厌倦周遭的一切,在他眼里,这所学校只以“向男孩们灌输膨胀的自我价值观”为目标,殊不知这些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最终将一无是处,他渴望这荒凉校园围墙外的生活,渴望那渔夫般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在希拉里的一次沙滩慢跑休息时分,命运让他遇见了与他同龄的男孩芬恩(Finn)。芬恩没有父母亲人,独自居住在海边的渔夫小屋里,他也不需要上学,可以说,芬恩在世俗人的眼中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男孩”,希拉里立即迷上了芬恩那酷似鲁宾逊那荒岛般的生活。

于是,不管芬恩是否情愿,希拉里就这样闯进了芬恩的生活。他屡次违反学校的规定偷溜出去与芬恩待在一起,似乎那个破旧的海边小屋才是他真正能够感到温暖的避风港。他们经常一同外出漫步、出海捕鱼,就算天气严寒,他们也一样躺在夜空之下观望星星,芬恩和希拉里孩子般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简单,他们之间的友谊也随着相处日子的增加而不断加深,这如田园诗般美好的生活似乎隔绝了成人世界和学校的一切清规戒律。希拉里也开始模仿芬恩的一切,芬恩的话语、言行举止、穿着,最重要的是芬恩的思想,因为希拉里想通过了解芬恩来了解自己。虽然两个男孩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爱,但却无关乎性,而更向是一种间接的生活,一种活在另一个人世界中的生活。但是幸福总是短暂的,一桩丑闻几乎摧毁了他们,而芬恩那场病也为即将发生在两个男孩身上的巨大转变埋下了伏笔。

《希拉里的双重生活》可以说是一部讽刺的作品,一部弥漫着忧伤的作品,一部感慨时间流逝的作品,一部沉思过去的作品。也许小屋中的少年并不真正存在?也许芬恩与希拉里根本就是同一个人?读者或许会对芬恩的真实身份产生怀疑,但是依旧会因为他的天真质朴而相信他们的真实性,并为之感动。
相关资料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2009德国大山猫奖
2008英国卡内基儿童文学奖入围决赛作品
2008英国柯斯达文学奖入围决赛作品
2009英国新视角文学奖入围决赛作品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