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失去的痛苦,紧接而来的就是悲伤。我们长年将悲伤归类为一种模糊不清的情感,但如今已经了解这种情感是大脑为了响应许多外在因素而创造出来的。神经科学家玛丽-法兰西丝•欧康纳研究悲伤对大脑及身体的影响已有二十余年,发现我们对丧失挚爱的反应其实根植于我们坠入爱河的方式。她在《悲伤大脑》一书中探讨了这个新领域,并解释在我们对他人产生爱意后又痛失对方时,大脑会出现哪些变化——也解释我们为何难以勾画一个少了对方的未来(小提示:有时大脑甚至会让我们相信对方的死亡并非真实的的)。
如果你喜欢贝赛尔.凡得.科尔克(Bessel van der Kolk)的《创伤的身心灵疗法》(The Body Keeps the Score)、莉萨.费尔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的《情绪从何而来》(How Emotions Are Made)、以及琼.蒂蒂安(Joan Didion)的丧亲回忆录《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本书保证也将合你的味口。
《悲伤大脑》带领我们一探心灵深处的奥秘、以及悲伤的演化过程。欧康纳阐释脑对痛失挚爱的反应,也形同以深具启发性的角度探讨爱情。而她主张悲伤应被视为一种学习方式,对这种永恒挣扎提出了大胆且崭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