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埃及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魅力所深深吸引,彼得•海斯勒和妻子以及双胞胎女儿在2011年搬到了开罗。他想要学习阿拉伯语,探索开罗的街道小径,寻访上埃及颇具传奇色彩的考古发掘遗迹。在他为《纽约客》杂志(The New Yorker)进行了数年的中国报道之后,朋友们告诉他埃及会是一个更为安静的地方。但就在他到来之前不久,埃及的阿拉伯之春(Egyptian Arab Spring)运动开始了,现在这个国家陷入了混乱。
在革命期间,赫斯勒经常去位于阿玛纳(Amarna)和阿比多斯(Abydos)的考古挖掘遗迹,在那里当地人就生活在国王和朝臣的坟墓旁,这样的景象他们就简单地称之为al-Madfuna:“陪葬”。 他和妻子开始学习阿拉伯语,并与他们的导师建立了友谊。他们还和彼得的翻译成为了朋友。另一种不同的友谊是与附近的收垃圾的人建立起来的,他名叫赛义德(Sayyid),是一个目不识丁但很有洞察力的人,他对待开罗的垃圾就像挖掘考古一样。赫斯勒还遇到了一个从事内衣贸易的中国小企业主家庭;事实证明,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看法与西方的传统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通过在这个悲情又令人心痛的时代中书中提到的人物和其他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当代埃及和古代埃及之间的联系,赫斯勒为这个国家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绘制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画像。这是一本实实在在充满了智慧和人性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已经崩塌,但其底层社会在许多方面仍未改变的故事。承袭了丽贝卡•韦斯特的《黑羔羊与灰猎鹰》(Black Lamb and Grey Falcon)和布鲁斯•查特文的《歌之版图》(The Songlines)的风格,《长眠者》有望被公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