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停止关注他人想法以感受真实的自己
本书分析了“讨好”行为这一鲜少被提及,却越来越常见的创伤反应。
梅格·约瑟夫森(Meg Josephson)对这种“取悦他人”倾向的创新研究,会让人想起《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演讲者布伦·布朗(Brené Brown)关于脆弱性的研究,以及《自愈力》(How to Do the Work)作者妮可·勒佩拉(Nicole LePera)呼吁读者控制自己心理健康能力的研究。
为什么总觉得别人在生自己的气?
这是19岁的梅格首次见治疗师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她常过度分析朋友的短信,神经时时紧绷着,总是怀疑一个小小逗号或对方的语气是否暗示着不好的情况,对此她感到筋疲力尽,希望有方法能减轻她的痛苦。和治疗师的对谈慢慢启发了她,也改变了她。虽然她已经长大成人,居处也离家乡甚远,可她的思想仍然困在童年的家中:总是感受着父亲的情绪波动,从他的言语分析是否有酗酒或发脾气的迹象。梅格认识到,现在造成自我破坏的恐惧心理,曾一度是自我保护的铠甲,只是时过境迁,从童年跟随到现在的过度警惕习惯,正消耗着她的精力,导致自己的需求被一再忽视。
梅格认为,取悦他人并非人格特质,而是一种创伤反应,一种化解感知到的威胁以获得安全感的本能,以此为原则,她将自己和客户的实践编织成了这本易于理解的赋权之书,来培养读者内心的安全感。
请给予自己自认为“不配得”的同情和怜惜!
请摆脱过去的禁锢,放下保护机制,拥抱当下真实的自己!
毫无疑问,“讨好”俨然已成一种时代精神,互联网上到处都是表达这种焦虑的人,太多人表示自己有类似的经历,但目前尚没有书籍提供语言和工具来帮助读者识别、整理和忘记这些产生焦虑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