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百年里,“庸俗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彼此攻讦时常用的贬义词,用以指称马克思主义理论“走样”的诸多路径。但为何那些致力于工人解放的理论家,竟以“庸俗”作为批评标签?
在本书中,爱德华·巴林(Edward Baring)追溯二十世纪最初数十年间围绕马克思主义展开的辩论,以寻找答案。他指出,这一用语最初并非主要针对民间对马克思的粗浅理解,而是用来批评知识分子未能将马克思理论正确地传授给工人阶级。
巴林聚焦于当时蔚为风潮,却也争议不断的“大众工人教育”计划——马克思主义者期望借由这张遍布全欧洲的教育网络(包括学校、出版社与教育局),将理论转化为推动社会与政治剧变的杠杆,触及数以百万计的工人。
以工人教育为核心,巴林大幅重写了从第二国际(1889-1916 年的社会主义政党联盟)到二战之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他质疑“经济取向”与“文化取向”之间的经典二分法;重新解读卡尔·考茨基(Karl Kautsky)、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乔治·卢卡奇(Georg Lukács)、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等重量级理论家的思想;并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在欧洲各地流动、转化,进而扩散至全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资源。
全书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阶级意识的基础架构,1891—1917
第 1 章:面向群众政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 2 章: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教育论争
插曲:列宁的革命教训
第二部分:危机中的工人教育,1917—1931
第 3 章:格奥尔格·卢卡奇与庸俗化的困境
第 4 章:属于人民、由人民创造、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卡尔·科尔施与工人教育问题
第 5 章:超越马克思主义?亨德里克·德曼与工人教育心理学
第 6 章:安东尼奥·葛兰西与有机知识分子的培养
第 7 章: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与庸俗马克思主义的局限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