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亮点:
将艾尔顿爵士的职业生涯和音乐置于更广阔的艺术背景下,提供独特观察视角。
将艾尔顿爵士的生平作为值得学术研究的严肃课题,文风通俗易懂。
为观察艾尔顿爵士所处时代(1947年至今)的社会与文化提供了一种富有启发的新方式。
对这位“火箭人”的职业生涯和音乐作品开展了一次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探索。
艾尔顿·约翰不仅“仍在坚持”,他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是流行与摇滚音乐伟大时代的终极破纪录者、获奖者及幸存者,他活跃乐坛六十年,参与塑造了这个时代。关于他的传记和歌曲指南数量众多,将其视为值得学术研究的历史对象的却很少。
相比之下,《灼见:论艾尔顿•约翰》以严肃分析的态度对待这位艺术家,同时保持高度可读性。作者马修·雷斯托尔(Matthew Restall)提出了一种审视艾尔顿成就和音乐的新方式,即将艾尔顿爵士的职业生涯置于其他艺术家与时代流行文化巨变的语境中。全书共十章,每章以一首艾尔顿的歌曲为核心,追溯其流行文化渊源,并展开清晰的论述,将他与各色人物并置——从其作词人伯尼·陶平(Bernie Taupin),到《本尼与喷气机》(Bennie And The Jets)中的本尼(Bennie),从亦敌亦友的大卫·鲍伊(David Bowie)到罗德·斯图尔特(Rod Stewart)、艾瑞莎·弗兰克林(Aretha Franklin)、杜阿·利帕(Dua Lipa)等艺术家,从戴安娜王妃(Diana)到耶稣(Jesus)(是的,就是你知道的那位)。雷斯托尔认为,艾尔顿爵士的职业生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过去半个世纪流行音乐与文化历史的新视角——无论我们称这个时代为专辑时代、摇滚时代、后现代主义时代还是其他什么时代。艾尔顿爵士职业生涯的“黄砖路”漫长、曲折且坎坷,但雷斯托尔论证称,他的成功恰恰是直面挑战的结果,而非规避挑战。这位艺术家从雷吉到艾尔顿、到爵士、再到“艾尔顿叔叔”的转变,从丑小鸭到身披华彩的天鹅,从世界头号摇滚巨星到全球最大艾滋病筹款机构创始人,从八卦小报的嘲弄对象到流行文化的皇室成员——这些转变是他的生存策略,照亮他所跨越的时代。
《灼见:论艾尔顿•约翰》是乐迷的必读之作,更将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特别是那些对音乐史、流行文化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社的会议题感兴趣的读者。
全书目录:
前言
1:一半一半:艾尔顿与伯尼——《我仍屹立》
2:很久以前:艾尔顿与鲍伊(1)——《今夜有人救了我的命》
3:星际男子:艾尔顿与鲍伊(2)——《火箭人》
4:骄傲:艾尔顿与大卫——《费城自由》Pride
5:致所有季节:艾尔顿与罗德——《电力》
6:差异幻想:艾尔顿与艾瑞莎——《边界之歌》
7:完美的错误:艾尔顿与邦妮——《班妮与喷气机》
8:女王们:艾尔顿与戴安娜——《风中之烛》
9:流行至尊:艾尔顿与杜阿——《冷心》
10:无离场:艾尔顿与耶稣——《此列车不再于此停留》
注释与引用
唱片目录
参考文献
电影年表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