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亮点:
以新颖视角剖析她在电影中的时尚元素,并阐释其如何成为她广受欢迎的关键因素。
聚焦赫本作为演员的才能与表演技艺。
对她那些可辨识的“灰姑娘式电影”进行了实质性与批判性的分析,将其视为一个清晰的系列。
论证了她作为电影明星取得惊人成功和广受欢迎的原因,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外貌特征,更在于20世纪50年代战后文化的特定因素。
为何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至今仍有重要意义?这本生动有趣且引人入胜的书修订了当下主流对赫本的看法,即主要将其视为时尚偶像和风格权威,并固化在《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和《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的形象中。作者史蒂文·科汉(Steven Cohan)指出,相较于她的生平传记与她在图库图片与杂志照片中的形象,她的电影作品才是理解其作为二战后好莱坞涌现出的、有史以来最伟大明星之一的重要性,以及其在21世纪仍能保有持久声誉的关键所在。
《灼见:论奥黛丽•赫本》审视了她银幕形象的核心要素——富有表现力的面容、独特的嗓音、非传统的身材——这些要素共同塑造了她的人格魅力,促成了她在银幕上迷人的存在。在指出她明星形象中蕴含的诸多矛盾的同时,科汉强调了赫本所代表的临界状态,阐释了她的角色所展现的灵动、聪慧和渴望,这些特性如何为那些“灰姑娘式”的情节提供了主要驱动力,如何抵抗电影中父权制的套路和结局设定,又如何在与年长男星演对手戏的非对称配置中增添了复杂性。
同样地,赫本与设计师于贝尔·德·纪梵希(Hubert de Givenchy)的紧密联系奠定了她与高级定制时装的关联,这不仅强化了她在银幕上的律动感,也为观众通过视觉奇观认同她的活力和能动性提供了一条途径。科汉认为,当赫本穿着纪梵希出现在银幕上时,时尚成为了她的角色进行蜕变的抓手。《灼见:奥黛丽•赫本》进一步探讨了在扮演惊悚片中遭受欺骗、面对谋杀威胁的女性时,赫本如何通过塑造凭自身力量直面恐怖、应对危险的坚强女性角色,逆转了女性在此类影片中的传统定位。最后,本书分析了赫本作为演员的表演技巧,考量了她精准的节奏感、对道具的运用、面部表情和声音表达、在群戏中与其他演员的互动,以及她塑造复杂角色时呈现出的整体细腻度。
《灼见:论奥黛丽•赫本》是一部兼具娱乐性与深刻见解的指南,通过她的电影来解读这位明星,向读者重申了为何她能够在《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和《龙凤配》(Sabrina)中饰演突破性角色后,立即风靡全球,为何她对女性时尚产生了如此关键的影响,以及为何作为一名演员,她能在美国和海外获得如此众多的赞誉和奖项认可。
全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生平
第二章:职业生涯
第三章:奥黛丽式电影
第四章:时尚
第五章:惊悚片
第六章:演员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