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德雷顿与麦肯齐》
  • DRAYTON AND MACKENZIE
  • 图书类型:文学小说      浏览次数:76
  • 作者:Alexander Starritt
  • 出 版 社:Swift Press
    代理公司:AM Heath /ANA/Jessica
    页    数:512页
    出版时间:2025年7月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电子稿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大学毕业以来,詹姆斯与罗兰的人生轨迹——一个笔直前行,一个蜿蜒曲折——首次开始交汇...

詹姆斯·德雷顿觉得人生太过顺遂,从小到大一切都顺风顺水,从没遇到过什么像样的挑战。毕业之际,他仍在寻觅配得上自己野心的挑战,渴望实现他深信等待着自己的命运。而罗兰·麦肯齐则是个冲动冒险家,魅力十足的浪荡子,虽怀揣无限热情却总在刚刚起步时就孙素自我毁灭。

世纪之初,一场酒吧偶然邂逅,这两位旧识的人生重新联结,他们很快被卷入21世纪的动荡洪流,缔结成一段意想不到的同盟。在金融危机及其余波的背景下,他们竭力创造超越生命的永恒事业,追求值得倾注心力的人生结局。

《德雷顿与麦肯齐》这部小说以惊人野心开篇,以深切感动收尾,既讲述试图在世界留下印记的奋斗,也诠释了友谊何以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

友谊真能改变世界吗?

【来自代理人】

我没有料到这部小说会这般感人——哪怕《卫报》已经给了一篇足够优秀的长书评——但阅读时竟无法释卷,终章更让我真情实意地啜泣长达十分钟。亚历山大·斯塔里特实属非凡天才,我坚信这部小说(及他未来的作品)必将斩获重要文学奖项。

《德雷顿与麦肯齐》兼具弗朗岑小说般的宏大格局与精妙人际描摹,拥有本·勒纳式的智性锋芒与阅读快感,更蕴含《一天》那种直击心灵的情感冲击。这部作品也将吸引艾伦·霍林赫斯特与乔纳森·科尔的忠实读者。

小说通过詹姆斯与罗兰两位青年的视角,呈现过去二十年的时代剪影。他们缔结了一段看似违和却根深蒂固的友谊。这部文学佳作野心勃勃,而且极具可读性,堪称英国社会史诗,但本质它是关于“爱”的故事——两位朋友之间柏拉图式的情感羁绊。斯塔里特以绝妙笔法将人物命运轨迹置于气候变化、经济动荡、权贵阶层武断决策的宏观背景下,凸显个体在不可抗力面前的渺小:两位“时代征服者”若想成功,必须驾驭那些既无可辩驳又难以预测的宏大力量。

作家敢于叩问理想主义、道德准则与生命意义等终极命题——他曾言这本小说核心探讨的是“何为良好生活”(援引弗洛伊德“爱与工作,工作与爱,此乃人生真谛”)——而其诠释力度完全超越了这一创作初衷。


【来自《卫报》】

原文链接:Drayton and Mackenzie by Alexander Starritt review – a warmly comic saga of male friendship | Fiction | The Guardian

亚历山大·斯塔里特《德雷顿与麦肯齐》书评——温暖诙谐的男性友谊史诗
双雄创业故事融入现实科技巨擘视角,成就激动人心的阅读体验

安东尼·卡明斯
2025年7月24日格林尼治时间07:00

英德混血作家亚历山大·斯塔里特的处女作《野兽》(The Beast)聚焦小报记者,第二部小说《我们德国人》(We Germans)涉及纳粹题材。而新作竟让读者为两位刚从牛津毕业的富豪管理顾问(且均为男性——假设你尚未因此弃书)倾注同情。想必其代理人会觉得推荐一部性犯罪题材小说反而更容易些,因为《德雷顿与麦肯齐》的创作手法传统得近乎不合时宜:从9·11绵延至新冠疫情的厚重编年史,以温暖笔触观察世相,基调诙谐,笑料频出,却从不刻意嘲弄或贬损主人公——尤其是,两位主人公都是男性。

生长于北伦敦知识分子家庭的詹姆斯·德雷顿,是个社交笨拙的优等生,私下常以哥伦布和拿破仑自况。即便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年度第一的成绩加入麦肯锡咨询公司,也未能缓解他始终追求的“要提出如核爆超强白光般无可辩驳的开创性真知灼见”。

德雷顿命运的转折点竟系于一位吊儿郎当的年轻同事,其名为罗兰·麦肯齐——他以将将及格的成绩从物理系毕业(对詹姆斯而言,承认自己“压线毕业”还不如“承认勃起功能障碍”)。二人受命重组一家位于阿伯丁,拥有革命性水下涡轮专利的石油公司时,彼此之间的猜忌逐渐消融,最终他们挖走明星工程师,辞去麦肯锡的高薪工作,携手进军绿色能源领域。

斯塔里特的自信体现在:关乎全书核心的潮汐发电计划直到200页才正式启动。开篇即令人安心——作者对故事每个转折都成竹在胸(第二页就预告“多年后他成为专访对象时......”,而彼时,时间线上的詹姆斯刚完成高考)。500页的巨著,而叙事始终保持张力:紧扣双主线视角的同时,突然切入意大利政治家、欧央行前行长德拉吉等现实人物的视角,重现2012年“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的著名演讲。詹姆斯与罗兰为风投而全球奔走时,大量笔墨甚至给到了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与埃隆·马斯克的对话(我甚至自问:作家真能这样处理吗?——这总是文坛惊人之举的征兆)。

勇毅创业者总是会承受意外打击:海底电缆断裂、糖尿病导致昏迷,以及两人爱上同一女子时面临的道德困境(此前他们常以同床共枕的玩笑缓解尴尬)。妙语连篇的精妙比喻则堪称神来之笔:横刀夺爱者承受着“湿疹般瘙痒的负罪感”,新手父母驾车离开产房时“如同平民被配发西装和枪支以保一位没穿防弹衣的侏儒总统”。

两位主人公在啤酒馆观看欧冠赛而建立起男性情谊,既令人捧腹又暗含悲情,成为压抑情感的避风港。年近三十的罗兰追忆年少露水情缘时怅然若失:“她如今大概已为人母”,这句话暗示了他深藏的停滞感——即便公司野心已从电力扩展至火箭燃料。

与理查德·凯利2023年出版的北海石油小说《黑色伊甸园》(The Black Eden)异曲同工,由于聚焦人物而非制度理念,《德雷顿与麦肯齐》或许不会像理查德·鲍尔斯的《树语》那样获书评界归为“气候小说”,但它提醒我们:书写环境科技并非科幻文学的专利。

尽管充斥着电解槽与最佳叶片转速等技术讨论,斯塔里特始终聚焦发明背后的人文故事:被赞为愿景家的詹姆斯,其创意多数实则源自他人。最终,对颠覆时代天才的批判让位于情感与友谊;令人振奋的爱德华式甚至维多利亚式叙事手法,一直延续至令人心潮澎湃的临终高潮。本书副标题不妨称作“一个爱情故事”。
相关资料
版权状态
版权已授:法国、荷兰
获奖信息

·2025年《金融时报》施罗德年度商业图书奖长名单:FT and Schroders Business Book of the Year 2025 — the longlist

·《泰晤士报》夏季最佳图书

·GQ》年度推荐图书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