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北京代表处

  • 《双重否定》
  • Double Negative
  • 图书类型:文学小说      浏览次数:774
  • 作者:Ivan Vladislavic
  • 出  版 社:Umuzi

    代理公司:Blake Fridemann / Isobel

    页      数:204

    出版时间:2010年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电子稿 / 样书

  • 联系人:Rights
内容简介

 

南非种族隔离时期。十八岁的辍学大学生内维尔·莱斯特前途堪虞,他对英文、古典文学和历史完全丧失了兴趣。他父亲认为内维尔可能没有遇上合适的伙伴,担心他一辈子一事无成,就送他到杰出摄影师索尔·奥尔巴赫那里,希望他产生某种追求,为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奥尔巴赫为人“有许多强烈的信念,只是在尝试引导这些信念”。 内维尔刚刚来到诺伍德的新导师家里不过十五分钟,就在奥尔巴赫的相片上看到了呼之欲出的生命力。他开始在阁楼里尝试自己作画。


三十年过去了。死寂的种族隔离时期已成昨日黄花,械斗和谋杀充满了新南非的大街小巷,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人到中年、功成名就的摄影师内维尔和妻子莱奥诺拉、女儿波林娜已经在中产阶级社区安居下来,在艺术界的客厅里有了一席之地,定期举行自己的作品展出,评论别人的作品。周末,夫妻在家里看DVD,读《傲慢与偏见》,等待母亲来访。


有时,内维尔也前往波拉克区的老宅看望奥尔巴赫。两人一起在花园里喝茶,吃面包片,欣赏夕阳。奥尔巴赫谈到多年前那个倔强、寡言、打扮象教授、抽烟象火炉的少年,承认自己当时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只是担心事情会更糟。他真正明白的,仍然是光。光选择相片,光让相片活起来。人没有创造艺术,是艺术自己创造自己。


内维尔回顾生命的关键分岔点,通向无数可能的、但未能实现的未来,仍然感到无比玄妙。他羡慕奥尔巴赫老当益壮的艺术痴迷,老人的一生有一条坚实连续的线索,而自己却充满了断断续续的漏洞,仿佛一部实验小说。他的思绪回到故事开始的那一天,父亲的音容笑貌仿佛仍在眼前,“孩子,我们到哪儿了?”

相关资料
版权状态
获奖信息
媒体评论

 

“伊凡·维拉迪斯拉维克(Ivan Vladislavic)是罕见的天才作家。他的作品鄙弃一切假仁假义,神采飞扬、打通了僵化的文学形式。文笔精练,令陈陈相因的乡土小说别开生面,以此出类拔萃。”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伊凡·维拉迪斯拉维克(Ivan Vladislavic)无疑是今天南非最杰出的作家。”

----《聚焦非洲》(Focus on Africa)


“这个国家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伊凡·维拉迪斯拉维克(Ivan Vladislavic)是唯一同时赢得《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小说奖和非小说奖的作家。”

----《心理月刊》(Psychologies)


“伊凡·维拉迪斯拉维克(Ivan Vladislavic)的作品令人不得不读······有的评论家称之为‘语言杂技演员’,另一位评论家称之为‘语源学奇观’。他真诚热爱辞章,作为编辑值得高度尊重······我只要做得到,就会引导每一位读者体会维拉迪斯拉维克的文本。他的著作和编辑技艺有大功于南非文学。”

----《开普时报》(Cape Times)


“今日南非文学最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安德烈·布林克(André Brink),南非阿非利卡语和英语双语作家,开普敦大学英文系教授,《回顾黑暗》(Looking on Darkness)的作者


对《有按键的肖像》(PORTRAIT WITH KEYS)的评论:


“伊凡·维拉迪斯拉维克(Ivan Vladislavic)正在探索革命性的领域,大胆深入有待于界定的事物,为后种族隔离的城市提供了一份细致入微的图景。”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伊凡·维拉迪斯拉维克(Ivan Vladislavic)为他三十年来生活和热爱的城市谱写诗篇。‘它仍然是一座前线城市、争夺边境的现场。’他发现了声名狼藉的约翰内斯堡背后的人性······暴力是世界谋杀之都的永恒母题。维拉迪斯拉维克在他的巅峰状态,超越了神秘主义的制高点······哀婉的乐章无与伦比。”

----《泰晤士报》(The Times)


“本书展示了博雅教育受到粗野现实的挑战。伊凡·维拉迪斯拉维克(Ivan Vladislavic)笔下生花,以丰富的个人体验,再现了五色迷离的故乡城市约翰内斯堡的须弥微尘。这些貌似信手拈来的观念有一种潜台词:恐惧货真价实的无政府状态和极度不公将会毁灭南非的一切文化。”

----《星期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

点击了解此书作者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