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点:
对贝克莱哲学作出全新阐释
强调贝克莱具有革命性的语言理论的重要价值
揭示贝克莱对当代哲学的相关性,远超以往认知
乔治·贝克莱(1685-1753)认为,世界的本质不过是心灵及其观念的集合。观念被视作纯粹的现象性“感受”,由单个感知者瞬时拥有,转瞬即逝。耐人寻味的是,贝克莱竟将这套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标榜为对常识的捍卫与科学的助力。然而,无论是常识认知,还是牛顿体系下的科学观,都认为被感知的世界具有高度结构性——这一点在贝克莱的理论框架中似乎无从体现。
肯尼斯·L·皮尔斯(Kenneth L. Pearce)提出,贝克莱对这一矛盾的破解,正蕴含于他创新的语言哲学中。这一解决方案分为两个层面:在表层,我们通过对物理对象话语的使用惯例,为世界赋予了结构性;在更深层,世界的秩序性可由贝克莱的核心观点解释——世界本身是上帝“言说”的一段话语,是语言阐释的直接对象。而常识与牛顿物理学中,我们关于物理对象的言说所试图捕捉的结构,正是这段神圣话语的语法结构。
这一解读为贝克莱形而上学中诸多热议问题带来了颠覆性结论。尤为关键的是,它揭示出:在贝克莱看来,物理对象既非观念本身,也非观念的集合;相反,物理对象与“力”类似,只是由我们的语言实践建构而成的准实体。
全书目录:
引言
1. 贝克莱对意义的批判
2. 贝克莱早期的语言思想
3. 《阿尔西弗龙》第七篇中的贝克莱语言理论
4. 规则与遵循规则
5. 指称与准指称
6. 对准物体的准指称
7. 对精神及其活动的指称
8. 认同与真理
9. 贝克莱世界的语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