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
-
陈志勇
-
Shaun Tan
-
陈志勇(Shaun Tan)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成长于澳洲西部柏斯市的北边郊区。他在学校的时候就有画画高手的称号,同学这样称呼他,半是弥补“他是全班个子最小”的缺憾。青少年时期,陈志勇就开始为科学小说画插图,也为小印量杂志中的恐怖故事配插图。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艺术系以及英国文学系。现为艺术家、作家兼电影制作人,以一系列通过梦境般影像呈现社会与历史题材的图画书著称,作品被广泛译介于世界各地,深受...
|
|
|
|
|
|
-
《失物与寻获:三则故事》
-
Praise for Lost & Found: Three
- 图书类型:儿童绘本
- 作者:Shaun Tan
-
出 版 社:Hachette Aus
代理公司:Hachette Aus/ANA
- 联系人:Rights
浏览次数:9

内容简介
系列介绍:
收录三篇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一个女孩在黑暗的世界中找到一抹明亮的光;一个男孩带领一只奇异、迷失的生物找到归途;一群和平的生灵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被残酷的入侵者驱逐。
这三则由Shaun Tan亲自撰写并绘制的故事,探讨了我们如何失去与重新找回生命中最珍贵的事物。
中文书名:《失物招领》
英文书名:THE LOST THING
作 者:Shaun Tan
出 版 社:Hachette Aus
代理公司:Hachett...
展开
系列介绍:
收录三篇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一个女孩在黑暗的世界中找到一抹明亮的光;一个男孩带领一只奇异、迷失的生物找到归途;一群和平的生灵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被残酷的入侵者驱逐。
这三则由Shaun Tan亲自撰写并绘制的故事,探讨了我们如何失去与重新找回生命中最珍贵的事物。
中文书名:《失物招领》
英文书名:THE LOST THING
作 者:Shaun Tan
出 版 社:Hachette Aus
代理公司:Hachette Aus/ANA
页 数:32页
出版时间:2004年11月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电子稿
类 型:故事绘本
《失物招领》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书展上获得荣誉奖,并在CBCA奖项中获得荣誉奖。2020年,《失物招领》在美国获得凤凰奖,该奖项授予二十年前出版时未获得大奖的图书。该书原创插画曾在东京板桥区立美术馆以及德国、瑞典、英国等地的其他场馆展出。《失物招领》动画改编版在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了奥斯卡奖。
作者对THE LOST THING的解读:https://www.shauntan.net/the-lost-thing-book
(节选)
最初,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关于“怪物”的滑稽而荒诞的故事,但它很快演变成一个关于严肃社会议题的寓言,并以一个颇具歧义的结局收尾。……
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克制的并置”:故事中的幽默往往正是源自这种反差——图像违背读者的期待,而叙述者却对一切怪异与荒诞都表现出冷淡的漠然。这种语调与全书的主题一致:它讨论冷漠与麻木,尤其是想象力与游戏精神被实用主义与官僚体制压抑的状态——这种状态同时影响着社会整体与个体心灵。……
至于“迷失的东西”本身,我从一开始就知道它会是红色而巨大的——如此显眼,却又令人惊讶地被所有人忽视。……这只生物的存在与它所处的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它异想天开、无目的、比例失调、毫无功能——这些都是官僚体系所无法理解的特质,因此它被视为不值得关注的存在。“稀奇古怪”之物只有在人们仍然保持好奇心时才会引起兴趣,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总是“太忙”,忙于那些被认为更重要的事情。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这只生物是工业景观的偶然副产品,一种潜意识的突变,被“冲刷”到海滩上。在故事的结尾,我们会发现,虽然“迷失的东西”看似独一无二,但它其实并不孤单——奇怪的生物经常出现在这座城市中,只是它们的存在几乎无人察觉。这些生物究竟是什么,应当留给读者去思考——因为它们象征着那些“不属于任何地方的事物”,一种广义且开放的“异质存在”。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幽默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男孩在海滩上收集瓶盖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生物。他猜到是丢了,就想找出是谁的,属于哪里,但其他人对这个问题漠不关心,几乎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每一种方式都是无益的;陌生人,朋友,父母都不愿意接受这种不请自来的干扰。尽管他有更好的判断,男孩还是为这个倒霉的家伙感到难过,并试图找出它的归属。
来自国际知名的凯特·格林纳威奖章、阿斯特丽德·林德格伦奖和奥斯卡奖得主Shaun Tan。他创造了错综复杂的拼贴画,充满了异想天开的图像、明亮的色彩和意味深长的散文。他邀请读者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媒体评论:
Tan的拼贴画式插图为这本绘本注入了奇妙而诡异的魅力。一个在海滩上发现巨大“失物”的男孩,原本正专注于自己的瓶盖收藏,但这庞然大物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奇怪的是,除了他之外,没有人似乎察觉到它的存在——甚至他的父母也没有注意到,尽管当他把它带回家后,这“东西”几乎占据了他们客厅的大半空间。
男孩于是踏上旅程,想要为这失物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在一片充满灰色调、遍布管道、齿轮与混凝土结构的工业景观中。主插图的边缘遍布各式细节:明信片、路牌、工程学教材中的文字与示意图,以及仿造政府文件的传单——例如来自“杂项事务联邦部(The Federal Department of Odds & Ends)”的一张通知,上面写着滑稽的格言:“把我们扫到地毯底下去。”
……这本书提出了重要的问题:“以不同方式看待事物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当注意什么?”“失物”暗示着——那些无法被整齐装进盒子里的存在,往往蕴含着唤醒我们的潜力(只要我们愿意留心),并能帮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
——特丽萨·费菲尔(Teresa Pfeifer),School Library Journal
内页插图:

中文书名:《绯红树》
英文书名:THE RED TREE
作 者:Shaun Tan
出 版 社:Hachette Aus
代理公司:Hachette Aus/ANA
页 数:32页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电子稿
类 型:故事绘本
《绯红树》获得了新南威尔士州总理文学奖中的帕特丽夏·赖特森奖(Patricia Wrightson Prize),并在法语译本出版后,获得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Centre International d'Études en Littérature de Jeunesse)颁发的“2003年八边形奖”(le Prix Octogones 2003)。
它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美国由学乐出版社(Scholastic)出版,收录于合集《失物与发现》(Lost and Found)中。
《绯红树》在澳大利亚及海外多次被改编为儿童剧目,还成为澳大利亚室内乐团(Australian Chamber Orchestra)举办音乐会的主题。《绯红树》被心理与医疗专业人士广泛使用,作为讨论情感健康的辅助材料,从临终关怀到精神病治疗均有涉及。许多情况下,它不仅帮助患者,也帮助家人与朋友理解患者的情感体验。这本书还多次在“冬至节”活动中被引用,用以支持自杀幸存者群体。
作者对THE RED TREE的解读:https://www.shauntan.net/red-tree-book
(节选)
《绯红树》是一部由一系列独立的想象世界组成的作品,每一幅图像都自成一体,在缺乏任何说明性叙述的情况下,邀请读者自行解读其中的意义。作为一个概念,这本书的灵感源于儿童与成人共同的表达冲动——用隐喻去描述情感:怪物、暴风雨、阳光、彩虹等等。我希望能超越这些陈词滥调,通过绘画进一步探索这种“共享想象”的表现潜力,使之既陌生又熟悉。一个没有名字的小女孩出现在每一幅图画中,作为我们的替身;她无助地经历了许多黑暗时刻,但最终在旅程的尽头发现了希望。
……在无数次的涂鸦之后,这本书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想象的风景画,它们仅由一条极简的文字线索与一个沉默的小女孩相连,女孩始终站在画面的中心,邀请读者与之共鸣。开篇时,她醒来,发现黑色的叶子从天花板上飘落,静静地要将她淹没。她走在街上,被一条巨大的鱼的阴影笼罩。她想象自己被困在一个漂到被遗忘海岸的瓶子里,或迷失在一片奇异的景观中。她又被困在两艘即将相撞的巨轮之间的一只小船上;突然,她出现在一个神秘观众面前的舞台上,不知所措。就在所有希望似乎破灭之际,小女孩回到卧室,发现地板中央长出了一株微小的红色幼苗。它立刻生长为一棵鲜红的树,用温暖的光芒充满整个房间。每一幅图像都因缺乏说明而开放于多种解读;那一点点“故事性”仅意在提醒我们:负面情绪虽不可避免,但希望永远与之并存。
内容简介:
一本充满安慰与希望的绘本,提醒孩子——阴霾与忧虑不会永远持续。《绯红树》是一部关于“情绪”的书——那些无法用语言轻易表达的感受。
这是一本在紧张或焦虑时刻能够带来慰藉的完美绘本。一个小女孩醒来,发现卧室的天花板上不断飘落漆黑的树叶,似乎要将她淹没。
“有时你醒来时,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值得期待的事情……”她走进一个复杂、困惑、疏离的世界,被无数纷乱的情绪所淹没。
就在一切希望似乎都消失殆尽之际,女孩回到自己的房间,却发现那儿竟长出了一株细小的红色幼苗,将整个房间照亮,充满温暖的光。
作为一种寓言,《绯红树》提醒我们:尽管负面情绪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但希望始终存在,它总会在阴影之中萌发。
出自国际知名且广受好评的作家兼插画家Shaun Tan。《绯红树》是一部高水准、独树一帜的图画书创作,处处洋溢令人惊艳的美感。精致的图画,展现出作者独到的艺术手法。从复杂的拼贴画,到泼墨般的技法,都能掌控自如,并且呈现出一种严谨的创作态度。这些内蕴丰富的图画所传达的视觉讯息十分强烈,读者每翻开新酌一页,当下就能理会其中含意。文字简单而直接,富于诗意,这些字句提供了读者解读画面的途径,为作品增色不少。
内页插图:


中文书名:《兔子们》
英文书名:THE RABBITS
作 者:John Marsden and Shaun Tan
出 版 社:Hachette Aus
代理公司:Hachette Aus/ANA
页 数:48页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电子稿
类 型:故事绘本
《兔子们》于2000年被澳大利亚儿童图书理事会评为“年度图画书”,获得了澳大利亚、美国与英国的多项奖项,并被广泛列入中学教材。该书被译成多种语言,其中由澳大利亚歌剧院(Opera Australia)与Barking Gecko剧团改编的同名歌剧备受赞誉。
对THE RABBITS的绘者Shaun Tan的采访与解读:https://www.shauntan.net/rabbits-book
(节选)
全书的风格刻意保持着稀疏与陌异: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都传达出一种困惑与不安的氛围——原本类似袋食蚁兽(numbat)的土著生物,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土地在陌生文化的车轮下被摧毁。
Q: 兔子历来是寓言与神话中的意象,从伊索到兔八哥。你的画风显然不走《沃特希普荒原》式的现实路线,而更接近《黄色潜水艇》的超现实风格。你是如何确定这种独特视觉语言的?
A: 首先,我意识到不存在“理想风格”。我最初的决定之一,就是不要真的画兔子。“兔子”只是一个称呼,那些生物看似兔子,却与我们印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在风格上,我从现实出发——动物、船只、武器——再逐步夸张、抽象。例如,“兔子房屋”长着家具腿,因为它们与环境格格不入;兔子无足、面孔隐藏、甚至是二维的——象征它们与大地断裂。
我查阅了大量澳洲原住民初次接触欧洲人的记载,试图理解那种文化冲突的震撼。现实主义在此是无效的,因为“真实”本身就难以定义。因此,我采用概念性绘画——像是一篇视觉随笔。我也刻意避免直接对应原住民经验,而是进一步强化马斯登的隐喻性处理,让整个世界“怪异到无法被直接解码”。
内容简介:
《兔子们》(The Rabbits)是一则发人深省的寓言,通过象征性的视觉语言与凝练的文字,讲述了殖民入侵的历史与生态浩劫的隐喻。
故事发生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从几只兔子微不足道的登陆开始……新来的兔子显得友好又礼貌,并带来了一些新奇的东西,原住民欢迎他们的到来,以为可以友好地相处。但是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兔子来到了这片大陆,他们建立工厂,竖起高大的烟囱,无节制地开发当地的资源,而原住民,他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事情很明显:这些访客其实是侵略者……
很多代祖先以前,兔子们来了。
他们建起房屋,修筑道路,养育子女。
他们砍伐树木。
于是——整片大陆都成了兔子的国度……
故事以被殖民者的视角叙述:一位无形的叙事者讲述“兔子们”的到来——起初友善而充满好奇的相遇,逐渐演变为黑暗的征服与掠夺。
文字简洁而富有力量,画面奇异而壮丽,营造出一种冷峻的诗意之美。这本图画书不仅是一场关于殖民与生态的寓言,更是一部关于失去与记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视觉沉思录。
内页插图:
收起
媒体评论
“这三则作品出自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讲故事者、插画家与设计师之手——他深切关怀自己想要传达的主题。这些故事理应出现在几乎每一个藏书馆的书架上。”
——《书单》(Booklist),星级评论
“Shaun Tan的作品震撼我的视觉神经……这本书设计精美,故事引人入胜、充满神秘气息;每一页的绘画——我甚至无法称它们只是‘插图’——都值得人们久久凝视。”
——《克里夫兰平原日报》(Cleveland Plain Dealer)
相关资料
【系列亮点】
系列汇聚了奥斯卡奖、林格伦纪念奖得主陈志勇的巅峰之作,是图画书领域的顶级收藏合集。
《失物招领》: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凤凰奖、博洛尼亚国际书展荣誉奖。批判现代社会的冷漠与官僚主义,探讨对“异类”的包容与关怀。
《绯红树》:获得新南威尔士州总理文学奖,关于情绪健康与心理健康,描绘从抑郁、焦虑到重燃希望的内心旅程,被心理治疗领域广泛用作辅助工具。
《兔子们》:荣获澳大利亚儿童图书理事会年度图画书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并被改编为备受赞誉的歌剧。一则关于殖民历史与生态破坏的沉重寓言,引发对文化冲突和环境保护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