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民初更替易代的「海上」文化时空内
藉欧西史志外交、亚际空间时事、波云诡谲人情、
海上都会繁华、纷纭香艳时尚等诸多范畴,
吕文翠的《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赓续与新变》
呈现时移世易的现代性动态图景,
辩证╱验证交叉错纵的脉络中之「文心」,
透视动态的当代史与城市史、世变与世故的「人情演义」、
文化时尚与性别展演的「百美图」相。
《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赓续与新变》共分七章,由三大部分「新史学——态的当代史与城市史」、「人情演义——世变与世故」与「『百美图』相——文化时尚与性别展演」组成,所涉文字有政论、新闻、当代史、翻译、小说、诗文、图像、杂录,立意于晚清、民初更替易代的海上文化时空内,凝聚「文心」表征讨论知识「变」、「续」过程中的才子主体形塑过程。本书以脉络化方式穿行其间,构建文化回廊交错延伸于诸多范畴:在公领域中窥见私领域、在冶游情欲中揭示家国想象、让佳人艳事与稗官野史共构、从俗世悲欢离合中孳衍前世今生的人情。论域不嫌广泛,归宗只在「文心」。
《易代文心》主要说明,易代「文心」由「才子」造就,现代知识主体就是在才子脉络和海上语境中生成。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充满活力,明代的江南才子传统不绝如缕,汇聚海上的几代文人因应中外交通的历史情境变化而形塑其个人主体,其于世变中吸纳与蕴含的多元文化因素,在洋场租界上转异新变出现代文化生产机制。文人们从传统的文化格局中走出来,将经史子集的知识修养从修齐治平的应用目标转变为谋生本钱;他们立身海上现代文化中而不脱「才子」气息,因了解学习泰西文明而适应洋场文化氛围;他们运用文字为稻粱谋而龙虫并雕,远离了服从科举考试的「君子」生活范式;他们一身而寓几个面相,养成了洋场文化的人格而良莠不齐。本书以「易代文心」为题的缘由,就是要由王韬等洋场才子的为文变通、顺应天道循环、文化融汇,一窥晚清文心变化之理路,借张爱玲「不相干」的「小我」主体,反思《红楼梦》、《海上花列传》人情文学在民国时期断续之脉络。此中特别关注,晚清民初这一番文心易代必须归因于海上洋场之新闻、印刷的发达便捷了传播与接受,形塑了新型文化结构,将文心放大、文字广播乃至视觉图像反转引导生活。
本书第一部分「新史学──动态的当代史与城市史」由前三章构成。
第一章〈海上法兰西──王韬与东亚知识社群的当代史志书写〉,聚焦王韬所撰法国史志与相关著作,论析晚清时期辐辏于海上的文人与知识社群之思想融汇与文化实践,揭示「海上知识社群」交会于上海一地,而始终面向世界的特征。
第二章〈由《朝野新闻》看王韬与中日菁英社群诗文中的亚际文化融汇〉,欲复现一八七○年代末亚际文化回廊上的生态,回溯时空语境。本章集中观察《朝野新闻》所载王韬在日期间的文化活动与所作诗文,仔细梳理报刊中饶富文化交融意义的相关消息,探究十九世纪末叶亚际文化融汇的复杂内涵。
第三章〈冶游、城市史与文化传绎──以王韬与成岛柳北为中心〉,则探讨冶游文学在晚清上海以及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东京城市文学发展过程所起的作用,特别关注明清之际著名文人余怀记述南京秦淮河畔青楼文化兴衰的《板桥杂记》之影响印痕。
第二部分「人情演义──世变与世故」由第四章与第五章构成。
第四章〈香港的文学「易」代──从王韬到张爱玲〉关注动荡不安的晚清时期与太平洋战争期间,两位文坛重量级的人物──王韬与张爱玲──与香港结下的不解之缘。
第五章〈五详《红楼梦》,三弃《海上花》?──张爱玲的人情文学系谱〉,深入分析张爱玲与《红楼梦》、《海上花》间的文学传承与相互阐释的复杂关系,可梳理出张爱玲自觉建构自身文学定位的曲折心理脉络,更得窥晚清民初都市文学如《歇浦潮》写实呈现的现代主体之复杂内涵。
第三部分探讨「『百美图』相──文化时尚与性别展演」的子题。由第六章〈点石飞影.海上写真──晚清「百美图」叙事的文化转渡〉与第七章〈民初海上「百美图」时尚叙事与性别文化的塑形嬗变〉构成。此两章可视为姊妹篇,梳理悠久的百美图叙事传统自明末到民初的转型衍变过程,聚焦探讨清末民初「百美图」除画面形象同一为女人外,几次三番变相,呈现出媚、美、艳、学的脉络过程,二文因之分别论述。清代图像的媚、美、艳三阶段呈现是香艳传统与物质文化结合渐变为海上文化标志的过程;民初图像的媚美传统转化为以女学生的形象身分为主,在开启民智与自由独立的意识背景上更显性别文化之多面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