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
-
莱昂内尔·施赖弗
-
Lionel Shriver
-
莱昂内尔·施赖弗(Lionel Shriver)写过的小说包括《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何处可归》(So Much for That)、《生日过后的世界》(The Post-Birthday World),以及《凯文怎么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她的新闻报道类文章还出现在《卫报》(Guardian)、《纽约时报》(the New Yor...
|
|
|
|
- 图书类型:文学小说
- 作者:Lionel Shriver
-
出 版 社:HarperCollins
代理公司:Inkwell/ANA/Lauren Li
页 数:480页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样书
- 联系人:Rights
浏览次数:939
内容简介
记者出身的女作家莱昂内尔·施赖弗(Lionel Shriver)的写作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人文关怀。她的小说更大程度上继承了狄更斯的关心社会的传统,而非现代派后现代派对实验技巧的迷恋。2005年橘子奖获奖小说《凯文怎么了》就讨论了父母皆为名流的精英家庭,却培养出杀人犯儿子的教育悲剧。这与美国层次不穷的少年犯罪紧扣,引起社会极大反响,甚至还有作家以《凯文怎么了》为题,继续深入研究这一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WHAT EVERYDAYTHINGS TELL US ABOUT THE UNIVERSE)。更可贵的是,她的小说依然保留了文学...
展开
记者出身的女作家莱昂内尔·施赖弗(Lionel Shriver)的写作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人文关怀。她的小说更大程度上继承了狄更斯的关心社会的传统,而非现代派后现代派对实验技巧的迷恋。2005年橘子奖获奖小说《凯文怎么了》就讨论了父母皆为名流的精英家庭,却培养出杀人犯儿子的教育悲剧。这与美国层次不穷的少年犯罪紧扣,引起社会极大反响,甚至还有作家以《凯文怎么了》为题,继续深入研究这一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WHAT EVERYDAYTHINGS TELL US ABOUT THE UNIVERSE)。更可贵的是,她的小说依然保留了文学的特质,探究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背后更深邃,更令人警醒的特质。我相信这些是她当记者时想做,却碍于报纸的限制无法做到的。就如《失物之书》里所说的那样:
“报纸上的故事就像新捕到的鱼,只要注意保持新鲜就行,这根本不是长久之事。它们像沿街叫卖晚报的报童,大声吆喝不罢休,而故事--真正的故事,正规创作的故事--则像装备完全的图书馆里古板却对你有帮助的图书管理员。报纸上的故事虚幻如烟,其生命短暂如蜉蝣过隙。它们从不生根,却像野草般在地面蔓延,从真正该得到注目的故事那里偷走阳光。”
让我们来看看,真正的故事吧:
谢普·洛克尔,是美国已经为数不多的人了,他属于特别少见的品种——好人,准确地说,“好男人”。他能赚钱,跟人合伙开一家装修公司,而且,他顾家。他把赚来的钱都用在自己的家庭里,给妻子,给女儿。他负责任,他不花心。总之,每个女人都想要这样一个丈夫。
然而,金融危机之下,谢普开始担忧。他那点小资产正在受到威胁。他想到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提前退休,然后,离开美国,带上所有的钱,到一个消费不怎么高的国家跟妻子孩子安度晚年。他理想的安居之地是东非海岸热带小岛。在那里他的钱才不会贬值。于是,他以100万美元卖掉了他的家庭修理公司。
问题是,妻子格拉迪斯不愿意离开大都市的生活。她嘲笑谢普想法荒谬,而且,总是有出无穷无尽的借口,不让谢普把家搬到遥远的小岛上。毕竟,她才26岁,现在就要离开花花世界,太早了,不是么?谢普终于失去了耐心,宣布不管有她没她,他都要走了。夫妻之间,走到这一步,谢普不免痛心。他们到底是怎么了,怎么会越来越陌生,越来越讨厌彼此?
就在这时,妻子格拉迪斯被诊断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癌症。现在,谢普哪里都去不了了。他专心照顾他生病的妻子日常起居,亲眼看着她日渐憔悴。更多的消息令他心碎。医生开出天价账单,谢普最好的朋友杰克逊告诉他,得这个病会有多痛苦。杰克逊太清楚了,他16岁的女儿的大部分生活已经耗在尝试每一种治疗方法上。他和妻子卡罗为了不让女儿觉得受冷落,亲自喂女儿糖药丸。随后杰克逊自己病倒了,他也不得不在可怕的吸血鬼般的医疗体制里忍受病痛以及更可怕的医疗费账单。谢普的退休金储备在巨大的医疗费的压力之下很快就顶不住了。他可以放弃,妻子也希望他放弃,然而,“生命到底值多少钱?”多少钱,可以救人一条命,或者说,面对多少金额的账单,可以让人绝望地放弃生命?
然而,照顾生病的妻子,也使日渐离心的两人再度靠拢。旧日的美好时光仿若重现,只是,妻子再也不能翩翩起舞。留给她的时光指日可待。谢普不无悲凉地想到:“或许,直到死亡降临的那一刻,你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同病相怜的谢普、杰克逊两家对现代医疗不再抱有幻想,决定迁往东非,让病人享受最后的尊严。孩子们在鲁宾逊式的生活中慢慢长大,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满口的斯瓦希里语。左近的阿拉伯人、非洲人把他当成康拉德小说《吉姆爷》中的主人公,是本地的保护者和建设者。重病带来了温柔、亲密体贴、苦中作乐的幽默感。在沐浴桑给巴尔海面的信风中,格拉迪斯平静地离去。“他将自己的耳朵贴在格拉迪斯唇上,她呼出的温暖气息融入阵阵鼓声,再也不曾归来。”“没有最后的告白,没有离别的嘱托,没有地动山摇的启示录,她的头慢慢垂下。风清月朗。哀悼者不得不放弃最后的叮聆,不得不面对死者留给你的多少年岁月。”
岁月如流,逝者如斯。欧盟成立了。双子塔倒下了。谢普的父亲加布里埃耳也葬在格拉迪斯身边。青年人不再留意落寞的孤岛,重新飞向大世界。当初上岛的两家七口如今只有三人尚在。“当然孤岛田园诗一开始就是幻想,其中的陷阱他完全清楚。多年来人们一直提醒他逃避此路不通。······他要逃离的野兽不是别的,正是他自己。”
收起
相关资料
不少评论家相信,这是施赖弗一本控诉美国巨额医疗费的社会小说——苦苦挣扎的两个家庭,无力偿付账单,只能放弃治疗。然而,施赖弗说,她想写的是“生病”本身,当你目睹最亲密的人生病,当你看着他/她日渐憔悴,当生病成为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哪怕你本身健康),你所能做出的最有尊严的选择。
版权状态
版权已授:荷兰(Contact),巴西(Intrinseca),法国(Belfond),瑞典(Ordfronts)意大利(Piem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