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清皇朝,真的是一个漠视海疆的内亚帝国吗?从测绘海疆、伐木造船与海防方略,到《海错图》、追逐鱼翅与渡海诗文,让我们重探一段被遗忘的盛清海洋大历史!
我们已习惯利用以大陆为轴心的史观,去分析满清统治中国的历史:满洲人驰骋天下,建立一个横跨中亚的陆上帝国。他们对海洋的认识,对海疆的重视,往往不如前朝郑和下西洋的积极。若不是19世纪西方列强相继由海路侵扰中国,清政府也不会意识到巩固海防,发展海事的重要性。
但史实真是如此吗?
《海不扬波:清代中国与亚洲海洋》希望追溯清帝国的海洋关怀,证明清代中国在欧美列强纷起入侵前,不是一个漠视海疆的陆权国家。
全书第一部分聚焦于康雍干三朝在测绘海疆、伐木造舰,以至在渤海一带发展海洋军事化等议题,引证清廷的筹海方略与其帝国性的展示,合理地还原十八世纪清政府对海疆的关注及谋划。
第二部分则自国家层面转移到以学人、商品为中心的讨论,从《海错图》的想象与书写、对鱼翅的消费与追逐,以至创作于往返闽台之间的渡海诗文,探索盛清时代人和海洋的互动与连结。
布琮任试图透过「去陆地化」的观点,以浅显生动的笔触勾勒清代中国与海洋世界的脉动,从而呈现清帝国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海洋意识,试图为海洋史和盛清史灌注新的思维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