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夏之年:1816,一部“冰封之年”的历史》
-
THE YEAR WITHOUT SUMMER: 1816 and the Volcano That Darkened the World and Changed History
- 图书类型:非小说
- 作者:William Klingaman, Nicholas P. Klingaman
-
出 版 社:St. Martin's Press
代理公司:St.Martin/ANA/Conor Cheng
页 数:352页
出版时间:2013年2月
代理地区:中国大陆、台湾
审读资料:电子稿
- 联系人:Rights
浏览次数:756
内容简介
1816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没有夏天。这一奇特现象缘于太平洋上一座火山的大爆发,它所产生的240立方公里的浓尘遍布大气层,导致几个月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天气模式的巨大变化。
在美国,无夏之年带来了食物短缺、宗教复兴以及从新英格兰到中西部的大迁徙。在欧洲,无夏之年带来了农业欠收、饥荒蔓延、饥民暴动,多条主要河流泛滥,以及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受此灵感,拜伦写下了那首《黑暗》,描述了一个太阳熄灭的世界;玛丽·雪莱创作出《弗兰肯斯坦》,描绘了几乎天天下雨的日内瓦;特纳在那时开始创作著名的“日落系列”……
在亚洲,异常低温减...
展开
1816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没有夏天。这一奇特现象缘于太平洋上一座火山的大爆发,它所产生的240立方公里的浓尘遍布大气层,导致几个月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天气模式的巨大变化。
在美国,无夏之年带来了食物短缺、宗教复兴以及从新英格兰到中西部的大迁徙。在欧洲,无夏之年带来了农业欠收、饥荒蔓延、饥民暴动,多条主要河流泛滥,以及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受此灵感,拜伦写下了那首《黑暗》,描述了一个太阳熄灭的世界;玛丽·雪莱创作出《弗兰肯斯坦》,描绘了几乎天天下雨的日内瓦;特纳在那时开始创作著名的“日落系列”……
在亚洲,异常低温减少了季风雨,南亚次大陆持续干旱,印度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霍乱,并传到了莫斯科,最终在欧洲流行。而中国的“南涝北旱”亦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收起
媒体评论
“观察气候变化的一个独特视角。”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1815年4月,爪哇东部的坦博罗火山接连喷发了两次,向大气注入了数百万吨火山灰和硫酸。这场喷发的直接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爆炸、熔岩、有毒气体和海啸摧毁了整个村庄。然而,其长期影响更为深远,更具破坏性,并且直到第二年才初现端倪:大量排出的气体和灰尘聚集不散,形成了环绕整个地球的云层,折射阳光,导致全球温度显著下降,尤其是北半球,导致农作物歉收、饥荒和社会动荡。克林格曼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展示了这场灾难的诸多细节。两位作者还有行之有效地将自然灾害与政治社会环境相融合,将两种叙事共同展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天气模式突遭严重破坏时,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展漏无疑。
——杰·弗里曼(Jay Freeman)
版权状态
版权已授:中文简体字版权2015年曾授权化学工业出版社,版权已回归
中简本出版记录
书 名:《无夏之年:1816,一部“冰封之年”的历史》
作 者:[美] 威廉·K.克林格曼 / [美] 尼古拉斯·P.克林格曼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译 者:李矫 / 杨占
出版年:2017年11月
页 数:260页
定 价:49.8元
装 帧:平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