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露天市集里,有一张因陀罗网。
它流转于土堡、绿洲、水与跨撒哈拉贸易线之间,消弭了时间与国界。
「佛教的因陀罗神将世界创造成网状,网上每个打结处都有颗宝珠,万法皆是网上的一颗宝珠,闪闪发亮。……因陀罗网上,每颗宝珠既是独立存在,又是整体的一部分,所有的宝珠由一张巨大无形的网联系着,每一颗都映照其他颗,无限交错,相互影响,彼此牵动,无尽复无尽。」――〈前言〉
一如卜正民教授在《维梅尔的帽子》援引因陀罗网的概念分析数幅维梅尔画作,呈现十七世纪荷兰城市台夫特的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将十七世纪的世界视为有如蜘蛛网且时刻扩大中的因陀罗网(Indra's net),「网上每个结都拉出新线,触及新的点,就附着在点上,往左右横向连结,每条新拉出的线都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位于欧亚非交集的摩洛哥,同样是一张因陀罗网。
摩洛哥拥有极长的海岸线,腓尼基人早在公元前一千年便于沿岸建立贸易据点,迦太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继之,到了公元七世纪已成为接连撒哈拉以南非洲、地中海与中东的重要贸易枢纽。来自中国与东南亚的丝绸、瓷器与香料等商品,经由陆上丝路抵达埃及等地,再由阿拉伯商人或威尼斯商人辗转售至摩洛哥并深入非洲,或由海上丝路抵达东非,流通至北非马格里布区。
曾经盛极一时的跨撒哈拉贸易线亦然。
「跨撒哈拉贸易」指的是地中海国家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特别是跟西非)之间的贸易,约兴起于公元七世纪,从十三到十六世纪末达到顶峰,整个贸易网络横跨撒哈拉。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骆驼商队载着马格里布的阿拉伯或柏柏尔商人及货物,穿越广袤撒哈拉,将北非产品贩卖给位于荒漠里的马里帝国,之后再购买贵重物品,以骆驼商队运回北非。一张活跃的商业网络连结了北非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散落各地的绿洲聚落成了商品贸易中继站。
即便到了法国殖民的二十世纪初,由于摩洛哥基础交通建设不佳,运送货物的骆驼商队仍然只能依循几乎不可见且危机四伏的小径,从一座绿洲前往另一座绿洲。骆驼商队跨越撒哈拉,连接廷巴克图经因萨拉赫、塔菲拉尔特和莫加多尔,部分继续前往利比亚,甚至抵达开罗。
而摩洛哥庶民生活空间里,最能呈现这张文化元素丰富且持续变动中的网的缩影,莫过于露天市集(souk)。
沙漠、海洋与高山,皆因贸易而在露天市集内相遇,每个商品皆有其身世与故事,皆是一颗因陀罗网上的宝珠,牵动着贸易网络与庶民生活,也映照着其他宝珠(麦地那、古城、部落或产业,甚或个人与家族)的样貌。
玫瑰水、卡夫坦、阿甘油、库斯库斯,以及一把被搁置在不起眼角落的的龟壳琴,「露天市集是个喧闹缤纷的谜团,陈列的南北杂货琳琅满目,商品沉默无语,却保留古老商路的秘密,与过往呢喃共鸣,满是往昔旅人的记忆,封存了数世纪的累积与一则则被遗忘的远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