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港口市街便在全球史上扮演推手的角色,也是移民、族群接触、商品、技术、制度、资本以及新旧文化最早的汇聚地。台湾也在这股洪流中,跃上世界舞台。
进入清朝统治时期,陆权性格强烈的清廷,港口政策趋于保守,又因距离遥远,对台统治严守正口对渡之制。然而,正口政策无法符合台湾各地对外贸易的需求,造成走私盛行、私口崛起;加上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幅衰微,港口管理出现了中央与地方政策和管理双轨制的现象。
另一方面,即便在官方政策限制之下,闽、粤移民仍大举迁入,促使台湾各地进入积极拓垦的状态,全岛出现了近两百个港口。由于政策、条件、区位的差异,部分港口进一步变成市街,甚至是全球型(条约港)、全岛型或区域型(正口)以及地区型(小口)的港街或港口城市。
台湾港口市街的发展,除了一般影响港街变迁的各种原因外,由于台湾社会的移垦性质,不能忽视族群关系这项要素。而从族群的冲突和合作来观察港街变迁或港街间的竞争,是过去全球港口城市史较少注意的面向。
本书即试图从全球史视野,透过梳理清代台湾港街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面向的嬗变,呈现前近代港口市街发展的共相和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