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侯孝贤、李安、蔡明亮的电影
什么是当代电影研究的「做哲学」?
究竟是我们在思考电影,还是「电影在思考」呢?
「画外音」、「高帧」、「慢动作」、「长镜头」、「正/反拍」、「淡入/淡出」、「默片」是七个电影研究中再熟悉不过的电影术语,分别指向电影拍摄技术、剪接手法、放映模式或影片类型。但这些「电影术语」有可能摇身一变为「哲学概念」吗?《电影的脸》将针对这七个电影术语,进行「微概念」的操作,企图将其一一「翻新」为截然不同的影像思考与美学感受。
什么是「画外音」与「大音希声」、德勒兹与老子的创造性连结?
什么是「高帧」所开启后胶卷、后电影的「微血管学」?
什么是「慢动作」在快/慢二元对立之外的「时间─影像」?
什么是「长镜头」的情境节奏与界域集结?
什么是(后)国族主义的「正/反拍」?
什么是光─物质─影像─运动的「淡入/淡出」?
什么是在「默片」之外的「默」片?
《电影的脸》尝试带入侯孝贤、李安、蔡明亮的影像创作,让他们不再局限于台湾电影或华语电影的范畴归属,不再羁绊于历史记忆或地理政治的诠释框架,而能成为启动「电影─哲学」思考的影像风暴,成为瞬间夹风雷闪电伏袭而来的「侯孝贤风暴」、「李安风暴」、「蔡明亮风暴」。本书希冀让电影非电影、哲学不哲学,以便给出一种新的「电影─哲学」,一种创造生成的流变思考与虚拟威力。
本书针对「画外音」、「高帧」、「慢动作」、「长镜头」、「正/反拍」、「淡入/淡出」、「默片」七个电影术语,进行「微概念」的操作,企图将其「翻新」为截然不同的影像思考与美学感受。全书分为七章,主要集中探讨侯孝贤、李安、蔡明亮的晚近电影文本,藉此启动台湾电影之「外」的思考,既指向国家疆域与国族范畴界定之外的外人、外片、外资,更指向哲学概念的「域外」,一个具虚拟创造力的「外」,让电影-哲学的发想过程,得以成为思考风暴「域外」之力的卷入翻出,既是以「电影术语」来重新启动台湾电影书写,亦是翻新「电影术语」本身所可能带出的影像思考,而得以让台湾电影持续「流变-异者」、出乎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