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
“反思20世纪的人类悲剧。
从不同角度探究人生,会发现什么?这本内容丰富的书始于1995年布鲁克林一栋褐砂石建筑里一次艺术家和学者的非正式聚会。他们正在讨论南斯拉夫正在进行的内战,其中一位来自萨拉热窝的与会者说他下周要回去。另一位客人罗伯特·卡朋蒂埃问他为什么要回到一个每天都有人被杀的地方。小说的下一步是跳回几十年前,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叙述方式。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正在为第一次圣餐学习的男孩——他可能就是年轻时的卡朋蒂埃,不过接下来的章节大多避免使用人名。他生活在热带共和国,一个由被称为“殡葬师”的政客统治的国家(想想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统治下的海地)。政治局势迫使男孩的父母离开了这个国家,其他家人最终也跟着离开。他们在纽约安顿下来后,小说跳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卡朋蒂埃,当时他正在欧洲学习艺术史,主要是学习让·西梅翁·夏尔丹的绘画作品。在欧洲呆了一段时间后,他回到美国,在那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在结婚前开始了一系列的恋爱。巴尔干半岛的内战并不是这里提到的唯一危机;卡朋蒂埃和他的妻子还目睹了朋友们死于艾滋病。最后,小说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布鲁克林公寓,我们看到了萨拉热窝的男人是如何在卡朋蒂埃的婚姻中造成紧张关系的。这是一部风格大胆的作品,描写了一个人在历史中穿梭,以及他的心理受到的微妙影响。
总而言之,一场关于历史如何塑造我们的盛大研究。”
——科克斯书评
“从小说华丽的开篇,以‘热带共和国’为背景,到其边界之外的国家和城市,罗杰·塞莱斯廷的声音不仅回荡在充满痛苦和暴力的世界中,也回荡在文学的美丽和神奇中。”
——玛丽斯·康德(Maryse Condé),著有《等待洪水泛滥》和《新世界福音》
“《稚嫩的野兽》写得非常精彩,是一部描写一个年轻人寻找身份的长篇小说,从童年时期被‘热带共和国’的辉煌和危险所触动,到进入令人震惊的国际化生活。这部小说掷地有声。”
——彼得·康斯坦丁(Peter Constantine),著有《买来的新娘》
“亨利·詹姆斯曾经说过,创作一小部文学,需要大量的历史。《稚嫩的野兽》以激烈、机智、宏大的笔触写就,是文学意义上的‘历史’的典范。这部小说将精湛的写作和心理深度与优雅和敏锐的眼光结合在一起。主人公一直与‘出生、血统、地点、时间的决定’作斗争,直到结局暗示了另一个可能的开始。”
——科伦·麦肯(Colum McCann),著有《让大世界旋转》和《无限边形》
“《稚嫩的野兽》从历史上的黑翼天使那里一跃而起,以浓烈的感性文笔在二十世纪的地球上盘旋,将阿莱霍·卡彭蒂尔的加勒比超现实主义与哈维尔·马里亚斯的循环哲学难题融合在一起。”
——埃丝特·艾伦(Esther Allen),哈维尔·马里亚斯所著《黑暗的时光》和安东尼奥·迪·贝内代托所著《扎马》的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