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萝的处女作在澳大利亚的宏大背景下阐释了生命中最主要的情感:爱、痛苦与希望,也表达出人们离开故土在异乡开始新生活的迷惘与挣扎。小说就现代人对救济院的态度展开叙述,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本书入围了2008年度“英联邦作家奖”决选,不会让读者失望。”
——《女性与家庭》(Woman and Home)
“本书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卡萝·丽菲芙对澳洲风光的热爱。”
——《剑桥晚报》(Cambridge Evening News)
——
代理人
展开
“卡萝的处女作在澳大利亚的宏大背景下阐释了生命中最主要的情感:爱、痛苦与希望,也表达出人们离开故土在异乡开始新生活的迷惘与挣扎。小说就现代人对救济院的态度展开叙述,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本书入围了2008年度“英联邦作家奖”决选,不会让读者失望。”
——《女性与家庭》(Woman and Home)
“本书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卡萝·丽菲芙对澳洲风光的热爱。”
——《剑桥晚报》(Cambridge Evening News)
“这部感情充沛的小说着眼于人生中不期而遇的伤感和生活中无法摆脱的失落。”
——《卫报》(The Guardian)
“这部小说的语言清新易懂,每处描写都好像一副细致的图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官印象……每个场景都用纷繁的色彩和文字搭建,在段落间畅游之时,读者几乎可以闻到花园里热带植物的芬芳、可以感受到那座老房子的气息。她善感,她把悲伤、恐惧、妒忌和爱表达的淋漓尽致;她无畏,她把小镇生活的阴暗面——女性歧视鞭笞的体无完肤。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好像一块地毯,每条线索都丝丝入扣,看似不经意的编织,却把一副完整的爱的图景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小说的文字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救济院,只是人们不知道自己何时需要它,他们都会在某一天发现自己站在悬崖旁的独木桥边,只能依靠陌生人的善意,或者容忍他们的冷酷。”
——Sue Woolley,《今日马恩岛》(Isle of Man Today)
“丽菲芙充满激情的行文风格完美地契合了她想要传递的情感。”
——《泰晤士报》(The Times)
“从取景、对焦、完成拍摄,到后期剪辑,阅读《救济院之夜》就像观摩一部电影的拍摄。这部阐述了当代庇护寻求者两难境地的小说会在澳大利亚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故事节奏紧凑、可信度高,作者的行文也充满诗意、直达感官。作者对角色们多角度的描写使得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角色的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也为小说增色不少,读者在为情节打动的也读到了一组关于人性的诗。卡萝·丽菲芙对性爱的描写极具感官冲击力却不低俗,激情之余可以体味到爱情的永恒芬芳。没有好莱坞大片式过度夸张的高潮,本书靠立体化的角色和真实的叙述取胜。令人惊叹的是这样一部成熟优秀的作品是作者的处女作,后续作品水准的维持需要作者付出不小的努力。”
——Rob Walker,www.thecompulsivereader.com
“《救济院之夜》是一部非凡的小说,行文谨慎又富于思想,冲击感官又充满诱惑。卡萝·丽菲芙用真诚的笔触驱动情节发展,像剥洋葱般一层层地揭露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感觉奇妙而令人不安。粗读一遍,这部小说的主题是虐待、忽视以及对战争的恐惧。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它翻越了语言和文化的围墙,向我们展示了希望、忠诚以及超越宗教信仰的虔诚,提醒我们自己仍是有血有肉的人。”
——Petra Fromm,《未干的墨迹》(Wet Ink)
“这是一部成熟的作品,描写了被虐待的难民和家庭暴力,现象背后的思考深度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说教。”
——Dorothy Johnston,《堪培拉时报》(Canberra Times)
“《救济院之夜》充满鲜活的意象,很多片段会让读者感受到震撼心灵的美丽,视觉化的阅读体验透露出作者不仅是个优秀的文字工程师,更是个出色的光影设计者。小说以一组简短的快照开篇,随着叙述的进行,角色们一点点变得丰满,他们的生活也彼此交织重叠,那些在岁月的缝隙中飘荡的亡灵也在他们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这些元素共同打造出一个关于家园、迷失、救赎以及救助院真正含义的故事。丽菲芙的处女作将直击读者心灵。”
——《论坛报》(Tribune)
——
代理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