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福布斯》(Forbes)杂志声称俄亥俄州兰卡斯特是全美城镇的缩影。如今,破败、丧失朝气的它正在为未来而战。记者布莱恩·亚历山大(Brian Alexander)创作的《玻璃屋》(Glass House)通过一个城镇的故事讲述了35年前播下的种子如何孕育出特朗普主义、不平等和腐蚀的民族凝聚力。
安丘·霍金玻璃制造公司(The Anchor Hocking Glass Company)曾一度是全世界最大的玻璃器皿制造商,兰卡斯特正是以它为中心兴建的。随着《玻璃屋》(Glass House)的展开,破产的阴云渐渐笼罩。通过与公司及其领导者和兰卡斯特镇居民的对话,亚历山大讲述了金融资产如何在20世纪80年代扎根,21世纪时蓬勃发展,逐渐摧毁公司的过程。我们跟随着CEO萨姆·所罗门(Sam Solomon)的步伐,这位非裔美国人领导了几乎全镇白人试图从纽约私募股权公司手中拯救公司。与此同时,亚历山大深入到故事背后,挖掘在海洛因、政治、高利贷、低收入、科技和美国生活新需求中浮沉的居民们的生活:例如,家族中第四代为安丘·霍金干活的布莱恩·戈赛特(Brian Gossett);首次担任一年一度音乐节执行总监、意识到小镇信赖他,并企图拯救小镇的乔·匹克罗(Joe Piccolo);据警方猜测可能是兰卡斯特最大毒贩的杰森·洛奇(Jason Roach);转行做警察的当地足球明星、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解决兰卡斯特实际问题的艾瑞克·布朗(Eric Brown)。
随着这些人故事的展开,试图拯救安丘·霍金公司的所罗门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窥探了深陷麻烦之中的公司,探讨了美国经济鲜为人知的一面——摧毁公司和城镇,只有懂得游戏规则的人才能从中渔利。
对于任何试图了解美国社区和居住其中的人究竟遭遇了什么的读者们而言,令人心碎又令人叹服的《玻璃屋》(Glass House)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