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国古典语言哲学传统作为研究的对象,涵盖从18世纪末探讨语言起源论的赫德(J. G. Herder),到20世纪初为社会心理学建立符号互动论基础的米德(G. H. Mead)
语言的作用将不再局限于标指事物与传递讯息,而在于更深层地开显世界与协调行动
思维也将不再离开语言,而得以将一种先于语言逻各斯存在的先验主体
历史—社会脉络化地落实在一种,交互主体性的沟通共同体中
林远泽在本书《从赫德到米德:迈向沟通共同体的德国古典语言哲学思路》,一方面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路线(第一至三章),论述从赫德(Herder)到洪堡特(Humboldt)的德国古典语言哲学,如何在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工具观之外,为语言的语意学研究增加一种具世界开显性作用的存有学向度;另一方面则从「语言心理学」的路线(第四至六章),阐释从冯特(Wundt)到米德(Mead)的后续发展,如何在语言表象的作用外,为语言的语用学研究增加一种具行动规范性作用的沟通实践向度。透过这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不再仅将语言的作用局限在标指事物与传递讯息,而是在于更深层地开显世界与协调行动;另一方面,这个研究也使我们确定思维不能离开语言,从而得以将一种先于语言逻各斯存在的先验主体,历史-社会脉络化地落实在一种交互主体性的沟通共同体中。惟当如此,哲学之语言学转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方得以在本书中得到真正的说明。
《从赫德到米德》借镜《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提法,阐释《从赫德到米德》的德国古典语言哲学如何相对于先验观念论的意识哲学进路,推动哲学转向去思考在语言学模式中的沟通共同体理念。本书划分六章与一个附录,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I)包含前三章,在赫德与哈曼关于语言起源论的争议中,一种不同于亚里士多德语言工具观的语言哲学观点如何产生出来。以及这种观点如何影响了洪堡特,以至于他会主张作为建构思想的器官,语言不应是成品而是活动。洪堡特最后透过语言的交谈结构,解释在语言世界观之意义多元主义下,吾人的世界理解如何具有客观性,这开创了语用学之沟通向度的讨论。包括第四至六章的第二部分(II),探讨德国古典语言哲学在20世纪初期的发展过程。它始于冯特的研究,因为在青年语法学派将历史比较语言学转向语言心理学的研究之后,冯特首先针对语音之语意表达的普遍可理解性问题,深入研究了人类的语言如何能从动物的身体姿态表达,转化成以表意符号进行沟通互动。